图片
(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,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。文中所述方剂,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、应用,切勿盲目尝试。)
本文理论依据:《中药学》、《中医基础理论》
你好,我是中医人,文君然。
今天这篇文字,我想给你说一则,在中医业界传为美谈的医案。
它充分体现出,一个中医人临证时的方法,和胆识。
关于什么呢?就是长期的、顽固的便溏。
话说有一个男子,当时40岁。
什么毛病呢?多年以来,大便溏泄,每天三到四次大便是常事儿,多则五六次之多。而且,随着病情的不断深入,他的饮食日渐减少,竟至于食欲几乎消失,不吃饭也不觉得饿。勉强吃一点东西后,胃脘胀闷、腹部肠鸣,浑身上下乏力疲惫。
为了能止泻,此人遍尝中西止泻之品,但收效都不好。
图片
怎么办?他还得看中医。这回找的是谁呢?是许公岩前辈。许公岩是河南开封人,后来上世纪五十年代调入北京,是中医临床和教育大家。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查看他的学术生平。
刻诊,患者脉象沉细,舌淡而瘦。拿来患者之前用过的方药,也多是健脾止泻之方,中规中矩。
了解到患者情况以后,许师书方一首:干姜60克,生黄芪15克,升麻10克。水煎服。
拿过来方药,患者也觉得与众不同。干姜60克,这是以前从未用过的。
结果如何?患者服用5剂以后,食欲有所增加,大便虽然还是溏,但是每天一次,和之前比大便次数明显减少。
患者来了信心,于是将此方连服一个多月。最后,患者是诸证悉平,基本上恢复正常。
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。它最初刊载于《名老中医经验全编》里。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部集子,记载了很多老一辈中医临床家的临证心得。
好了,现在我们看看这里的学问。
首先,这个患者长期便溏,遍用止泻之品无效。而且,舌瘦淡,脉沉细弱,可见是典型的、顽固的中阳不足所致的便溏腹泻。由于脾胃阳衰,所以患者食欲日渐减少。后天之本如此衰疲,患者的身体状态只能越来越差。
这个时候怎么办?许公岩前辈的方法,可以说单刀直入,直接峻补脾阳,用干姜60克,辅以黄芪和升麻。
干姜这药,性味辛热,能温中回阳,温肺化饮。它的主要作用,就是治疗脾胃寒证,改善患者脘腹冷痛、呕吐腹泻。可以说,凡是脾胃寒证,无论是外寒还是内寒,只要阳气不足,就可以用。《千金方》里面治疗脾胃寒痛,直接就是干姜为末水调服。
干姜的一般用量,是3到10克。孕妇慎用。但有些时候,重用干姜也是出奇制胜的做法。
比如说上面医案这个患者,一般的健脾止泻之品都尝试过,效果不好。可见,必须乱世用重典,以大剂量干姜温补脾阳,化散脾湿。脾阳恢复,水湿才能得解。水湿不复,脾才能恢复健运。60克干姜,药汤熬出来口感肯定不好,甚至有些难以忍受。但是它却如一把刀,狠狠插入病灶,将其挖出来。
图片
在这个基础上,配黄芪健脾益气,配升麻提升中气。这就难怪患者见效非凡了。
写到这里,文老师不由得想起曾经医治过的,关于长期便溏、消化不良的案例。说实话,其中有一些,经过常规方法治疗,效果一般。干姜这味药,也用。但是用到60克,是从来没有过的。想来,这或许还是见识和胆识不足。许公岩前辈的用法,是值得借鉴的。
当然,这也不意味着,干姜的应用越多越好。即便重用,也应从常规剂量开始,逐次增加。对一般的中医人和患者来说,这样是确保安全性的必要做法。
好了。这个事儿,我就和你聊这么多。一则业界经验,供同行和患者们商讨。
全文完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